都市天际线单体建筑(天际线如何旋转建筑)
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的发展,城乡规划领域积累了大量图形和空间数据。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构建城市建筑空间数据库,实现大规模建筑空间数据管理和动态更新,为城乡规划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手段。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中,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及地理空间数据管理手段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而言,实现规划区内基础空间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掌握城市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现状和变化情况,作为城乡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方法和过程
2.1 建筑空间数据库实现目标构建
城市建筑空间信息的整合,实现了各种建筑图形数据的集中化管理。通过在建筑数据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城市空间建筑信息的管理和工作机制,实现建筑全流程信息的整合建库和智能化更新,并通过完善的数据共享接口,实现各相关部门的数据互联,促进建筑空间信息成果的有效应用。
2.2 建设项目空间信息流转机制梳理
2.2.1 多元建筑图形资源运行流转周期梳理
建筑物空间信息是在以建设项目为主体基于建设项目所在地对应城乡规划条件下,经过各类城市空间管理部门报建审批流程中逐渐形成的。梳理各部门对应业务下所产生的建筑空间信息十分必要。
2.2.2 建立多维信息关联的建筑数据管理模式
建筑属性数据库作为建筑图形数据库的外部属性,是数据统计与分析的重要基础。它可以进行建筑空间信息的综合、深层次分析,能够辅助进行空间定位和显示空间实体分布特征,为规划管理、规划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2.2.3 以需求为导向的城乡规划信息数据库建库标准设计
城乡规划建筑空间信息库作为城市建设实施成果载体,涵盖了与城乡规划相对应的图形信息库和属性信息,通过对建筑空间信息的综合、深层次分析,辅助进行空间定位和显示空间实体分布特征,为规划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2.3 建筑空间库的整合和更新流程机制
2.3.1 建筑空间图形与属性整合流程
在梳理各类建筑空间数据的流转阶段、制定数据存储和应用标准的基础上,须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全面整合。整合的主要工作包括完成各阶段数据信息采集、图形转换和信息补充调查等。
2.3.2 建筑空间数据更新机制研究
在整合各阶段建筑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城乡规划的建设审批流程阶段数据更新的特点,构建相应的数据更新机制,以确保建筑空间数据的更新及时、精准。
实证案例
3.1 建筑空间数据库构建——以长沙市湘江新区为例
为全面掌握城市建筑空间分布特征,长沙市开展建筑空间数据库应用研究。本研究结合城市建设过程规划管理部门审批的图形和审批属性,构建以湘江新区为试点区域的建筑空间数据库。
3.2 建筑空间数据库应用
建筑空间数据库建成后,可以在城市建筑容量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公共配套设施服务范围评估、项目选址分析、建设用地储备,规划编制、规划修改等规划实施全过程开展服务和应用。
展望
建筑空间信息资源的整合改善了城乡规划辅助手段,提高了规划编制、规划审批、批后管理等业务实施精准可靠性,为科学规划提供数据支持。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城乡建设的飞速发展,城乡规划管理工作面临更高的要求。
4.1 建筑信息多维信息管理
结合BIM和城市仿真的发展需求,建立“二维”+“三维”的数据浏览、查询和展现形式,实现建设项目的项目单元、楼栋单元,楼层单元的建筑信息精细化管理。
4.2 “建筑信息数据库+”应用模式
建筑物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物理底层基础,而为了进一步丰富建筑物信息的内涵,需要探索建筑物信息与其他行业信息的整合,如能源使用信息、人口活动和居住信息、交通信息等,形成“建筑信息数据库+”应用模式。